首頁 >> 傳媒視角

傳媒視角

路甬祥:大師成功之路在哪里

發(fā)表日期:2011-09-20來源:放大 縮小
本報北京9月19日訊(記者肖潔) “現在社會上比較關注大師,那我們今天來看看大師成長的道路和要素,這對我們冷靜思考中國的教育和人才培養(yǎng)很有意義?!?月19日,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、兩院院士路甬祥來到中科院研究生院,參加“科學與中國”院士專家巡講團報告會暨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第118場主題報告會,與700多名師生暢談“科學大師的啟示”。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主持報告會。
 
今年,恰逢數學家、理論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爾誕辰180周年,原子核物理之父、實驗物理學家盧瑟福誕辰140周年,量子力學創(chuàng)始人之一的核物理學家海森伯格誕辰110周年,同時也是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獲諾貝爾化學獎100周年。
 
路甬祥回顧這4位大師的成功之路后總結指出:出身貧寒和艱辛的人生經歷,也往往可以成為勵志成才的重要因素,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、淡泊名利、不怕失敗、執(zhí)著探索,是這些大師走上科學道路并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,他們的自信心、質疑精神、科學想象力和洞察力也不可或缺。
 
此外,雖然理論很重要,但實驗始終是自然科學發(fā)展的根本源泉;交流、爭議和合作是探究科學真諦的途徑,獲得公認的成就必須經受同行、實踐和時間的檢驗。而且,幾位大師都學高德馨,重視培育人才,自覺承擔和踐行科學倫理和社會責任。最后,這幾位大師都受益于歐洲良好的科學教育和文化傳統(tǒng)。
 
路甬祥由此對我國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(yǎng)提出了一些建議。他認為,我國教育領域的改革創(chuàng)新,必須以“啟發(fā)”和“鼓勵”代替“灌輸”和“應試”為主的教育模式?!耙匾暸囵B(yǎng)青年人不受傳統(tǒng)觀念的束縛,提升自主創(chuàng)新的自信心,不滿足于模仿和跟蹤,敢于質疑和挑戰(zhàn)傳統(tǒng)理論,敢于思考和提出新的思想和方法,敢于開拓新的前沿領域,而又能夠實事求是,腳踏實地,甘于寂寞,百折不撓,潛心探索?!?/DIV>
 
路甬祥希望國家、社會和學術界努力倡導自由探索、鼓勵創(chuàng)新,坦誠交流、誠信合作的學術氛圍,“盡快改變實際上存在的學而不思、思而不進、盲目崇拜、盲目跟蹤、隨聲附和、不敢爭論等現象和行為”。
 
路甬祥說,歷史上的重大創(chuàng)新突破多為青年科學家所為,科技的創(chuàng)新總是后人超越前人。“老師要鼓勵學生超越自己,為青年人創(chuàng)造更加良好的氛圍和環(huán)境?!?/DIV>
 
路甬祥還指出,科學家應該遵循科學行為規(guī)范、人道主義原則以及動物保護和生態(tài)保護原則?!翱茖W家有責任去思考、預測、評估他們的研究所產生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應用可能發(fā)生的社會和生態(tài)后果?!?/DIV>
 
報告結束后,路甬祥與學子們交流時還特別談到:“我講大師的啟示,是想告訴你們:大師來自于平凡,來自于勤奮,來自于對科學的興趣跟自信心。我并不希望研究生院定位為培養(yǎng)大師,主要還應致力于培養(yǎng)學生的創(chuàng)新能力以及跟人合作的能力?!?/DIV>
 
來源:《科學時報》 (2011-09-20 A1 要聞)
附件: